卫生保健

当前位置: 首页 >>安全卫生>>卫生保健>>正文

“遇见”秋天,健康童行
发布者:校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4/10/11 8:52:10   浏览次数:292


气温逐渐转凉,早晚温差较大,各种病毒也簇拥而至,气候的变化会让不少的小朋友不适应,感冒、腹泻也成为这个时节的多发疾病。现将几种常见的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与各位家长分享,希望家长们能积极关注,做好预防措施,共同保护孩子的健康。

一、登革热

1.疾病症状: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头痛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等。本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中国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是登革热流行区。由于本病系由伊蚊传播,故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8-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人群普遍易感。

2.预防措施:

1)防蚊隔离:采取防蚊措施,避免被伊蚊叮咬。

2)清理积水:及时清理家中及周围环境的积水,减少伊蚊的滋生地。

3)使用驱蚊产品:外出时穿长袖衣裤,使用驱蚊产品。

二、诺如病毒

1.疾病症状:诺如病毒感染在秋冬季呈高发态势。诺如病毒具有传染性强、排毒时间长、全人群普遍易感的特点。最常见症状是腹泻和呕吐,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诺如病毒的潜伏期相对较短,通常12-48 小时,发病以轻症为主。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人、经食物和经水传播;粪口途径,食源性传播等等。

2.预防措施:

1)不饮用生水,蔬菜瓜果彻底洗净,烹饪食物要煮熟。

2)应居家隔离,避免传染他人。诺如病毒感染者患病期至康复后3天内应尽量隔离,轻症患者可居家或在疫情发生机构就地隔离,重症患者需送医疗机构隔离治疗。

3)做好环境清洁消毒。对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环境和物品使用含氯制剂进行消毒。

三、手足口病

1.疾病症状:手足口病是由一系列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同时也有粪口途径和接触传播,传染性强,潜伏期为2-7天,病程一般为7-10天,四季均发,夏秋多见。

2.预防措施:

(1)避免接触患儿。

(2)保持手部卫生。应用七步洗手法清洗双手,良好的手部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

(3)减少聚集。建议流行期间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4)环境通风。密闭公共场所和居室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5)清洁消毒。接触频繁部位、日常用品和儿童玩具定期清洁和消毒;衣物、被褥经常在太阳下晾晒或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6)接种疫苗。为尽早发挥保护作用,鼓励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5岁以上儿童不推荐接种。

四、疱疹性咽峡炎

1.疾病症状: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发生于1~7岁儿童,表现为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

2.预防措施:

(1)避免接触患者:尽量避免与疱疹性咽峡炎患者接触,以降低感染风险。

(2)外出回家或饭前便后,养成先洗手的好习惯,勤洗手,防止病从口入。

(3)不喝生水,不吃生冷或不熟的食物。

(4)在流行病高发季,尽量减少去人多空间密集的公共场所逗留,外出时注意做好防护,如戴好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