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班

当前位置: 首页 >>缤纷班级>>小二班>>正文

整理的乐趣
发布者:李爱玲   发布时间:2025/6/5 22:54:59   浏览次数:5

区域游戏结束后,经常会有玩具散落在桌上、地上无人收拾的情况,玩具筐也只放在区域里,却不见幼儿在收拾,邀请幼儿一起来整理,却得到了“这不是我玩的,我刚没玩过这个玩具”,“我累了”的回答。

在区域活动结束后,怎么把材料收拾整齐呢?小班的孩子,在家里家人包办代替的情况比较多。在幼儿园比较依赖老师,经常能听到孩子说“老师你帮帮我”。总体来说小班幼儿收纳整理能力比较弱。《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小班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部分提出教育目标:能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培养整理收纳的习惯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我们以此为契机,开展起了以贯穿小班一日流程的“自理能力”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

探究一:解开“乱”的原因

(一)问题一:我们的教室哪里最乱?

孩子们进行了一场“班级凌乱地方大调查”。

“我觉得我们玩具区最乱,这里的玩具太多了。”

“我觉得图书区也挺乱的,小朋友们每次看完书那里都乱七八糟。”

“我还觉得我们的小橱子最乱呢。”

“对啊对啊,我的衣服都塞不进去了。”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并用相机记录下班级乱乱的地方

image.png          image.png                                                                                                         

(二)问题二:为什么这些地方最乱呢?

“因为桌面玩具有很多小的玩具,而且玩具有很多种,收起来太麻烦了。”

“我的柜子乱是因为我根本就不会叠衣服,我只能进去。

“图书区最乱是因为我们吃过饭后总会去那里看书,有些小朋友收不好书,把书放得到处都是。”

经过和孩子们的讨论沟通之后,我们了解到目前班级中的幼儿对于整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不懂得整理的方法。

2.玩具种类太多,不容易整理。

3.缺乏叠衣服、穿鞋子等自我服务技能。

image.png       image.png                                                                              

探究二:我学整理

(一)问题一:应该怎样整理才能让物品摆放的更整齐呢?

幼儿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对班级区域进行了整理,但由于缺乏物品整理方法,因此只是做到了不让它们散落在地上,同时过了几天这几个区域又变乱了,我们进一步抛出问题,孩子们开展了更深入的讨论。 

老师:“为什么我们的教室又变乱了呢?”

“因为大家在玩好区域之后就把玩具乱放回盒子里,玩具放的太多,看起来就很乱。”

老师:“你们在生活中有看见过整理的特别整齐的场所吗?他们是怎么整理的?”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超市的时候看见过超市里的物品摆放的特别整齐的。”

“幼儿园的图书室里书本也整理的特别整齐。”

通过集体教学活动以及调查分享,孩子们知道了可以尝试按照物品的高矮、颜色、大小、形状等特征进行分类整理。

image.png         image.png                                                                                                                

总结完经验之后,孩子们又开始了第二次的整理,这次,孩子们运用到学习到的方法按照物品各自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一一分类,通过他们自己整理与归类,初步了解分类、整理的方法,也懂得了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二)问题二:怎么样才能让我们快速找到需要的物品?

通过第二次整理,孩子们在区域活动后,问题又随之出现了:

1.自己整理的别人了之后收的位置又不一样。

2.我需要找这个东西的时候不知道它在哪,找不到这个东西

这该怎么办呢?孩子们决定一起讨论制定出统一的收纳规则。

“可以把要用的东西放到一个地方不变,每次完都放到那。

老师:“我这里有一个绘本故事,叫做《整理小姐》,或许有你们想要的方法。”

整理小姐的每个盒子都有物品的名字,所以即便有一屋子的物品,也可以找到,这给了孩子们启发。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物品用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类,再把它们贴到相应的盒子上,这样一来,以后收东西再也不会找不到位置了。

image.png           image.png                                                                                                            

探究三:生活教育在继续 自我服务在养成

(一)自我服务展示

随着劳动月活动的不断推进,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在劳动的氛围中不断提升,班级利用日常生活活动,如:入园整理、午睡环节、起床整理、离园环节等,组织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开展自我服务展示。在自我服务展示过程中,孩子们自己辨别衣物正反、穿鞋子、收拾书包、整理书包柜,自主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image.png           image.png                                                                                                   

班级整理日

根据孩子们的表现和兴趣,将班级整理活动融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征求孩子们的意见,我们决定每周设定周四为整理日。这一天孩子们拿起抹布,和老师一起整理教室。 

整理活动结束了,生活教育也就结束了吗?事实并非如此。如何开展生动有趣的生活教育活动是激发幼儿参与兴趣的重要手段,而回归生活本真后如何让这些“本领”浸入生活,高于生活却很难做到。从我们的延伸环节看,孩子们已然养成整理的习惯,所以他们会把眼光延伸于教室的各个角落,我们教师随着幼儿继续生成的其他兴趣和问题,不断的审视和把握他们的关键经验,更好地对幼儿深度学习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指导,幼儿的探究能力、自我服务水平随着这些过程螺旋上升。